欢迎光临北京冠测精电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网站!
服务热线

13911152701

电压击穿试验仪测试过程中出现“闪络”而非击穿,如何判断数据有效性?

信息来源于:本站 发布于:2025-07-01

在电压击穿试验中,“闪络”(表面放电)和“击穿”(介质击穿)是两种不同的失效模式,其数据有效性判断需结合试验条件、试样状态及放电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下是系统性的判断方法及解决方案:


1. 闪络与击穿的本质区别

特征闪络(Flashover)击穿(Breakdown)
发生位置试样表面或电极边缘试样内部(绝缘介质)
物理过程气体沿面放电或污染导致的表面电离介质内部电场超过耐受强度,形成导电通道
痕迹特征表面碳化、树枝状放电痕迹内部穿孔、熔融或焦耳热破坏
数据有效性通常无效(非材料本征性能)有效(反映材料介电强度)

2. 判断数据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1)试验环境与试样检查

  • 环境控制:确认试验环境湿度、污染物(如灰尘、油污)是否符合标准(如IEC 60243、ASTM D149)。

  • 试样状态:检查试样表面是否清洁、无划痕或缺陷,电极是否与试样紧密接触(避免气隙)。

(2)放电现象观察

  • 闪络典型现象

    • 放电沿试样表面或电极边缘发生,伴随明亮火花。

    • 击穿电压值离散性大,且重复性差。

  • 击穿典型现象

    • 放电伴随介质内部破坏声(如“啪”声),击穿点位于试样内部。

(3)失效痕迹分析

  • 解剖试样:切开试样观察破坏路径:

    • 表面碳化(闪络)vs. 内部贯穿性通道(击穿)。

  • 显微镜/红外成像:辅助分析局部过热或化学结构变化。

(4)数据对比与统计

  • 重复性验证:同一试样多次试验,若击穿电压波动大(如±30%以上),可能为闪络干扰。

  • 对照组试验:使用已知性能的标准试样对比,验证设备及环境可靠性。


3. 解决方案:避免闪络干扰

  • 改进电极设计

    • 采用球形电极或屏蔽电极(如Rogowski电极),减少边缘电场集中。

    • 使用硅油或变压器油浸没试样(抑制表面放电)。

  • 试样处理

    • 清洁表面(酒精擦拭)、抛光边缘,或涂覆防晕漆(如半导体涂层)。

  • 试验参数优化

    • 选择慢速升压模式(如2 kV/s),避免瞬时过电压引发闪络。


4. 数据有效性结论

  • 有效数据:击穿发生在介质内部,且符合统计规律(如韦伯分布)。

  • 无效数据:闪络主导时,需剔除并注明原因,重新试验。


5. 标准参考

  • IEC 60243-1:明确要求区分闪络与击穿,建议采用油浸或惰性气体环境。

  • ASTM D149:规定试样制备和电极配置以减少表面放电影响。

通过上述方法,可显著提高电压击穿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若问题持续,建议联系设备供应商(如北京冠测精密)进行设备校准或方案优化。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3911152701